马兰全国股票配资公司,这个名字或许在人们的心中并不响亮,但它深深烙印在了一位老人一生的奋斗与坚守中。每一次提起这个名字,人们或许会想到她那张温和的面庞,想到她为这片贫瘠山村所做的点点滴滴。
4月7日傍晚,阜平县城南庄镇的马兰小学,温暖的教室里,孩子们正跟着老师一字一句地学唱着奥林匹克会歌。看似平凡的一堂音乐课,却因电影《马兰花开的声音》正在此拍摄而充满了非凡的意义。十天前,这部纪录片型儿童公益电影正式开拍,影片讲述的正是那群来自大山深处的孩子们,如何走上北京冬奥会的舞台,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。每一帧镜头,每一处细节的重现,都仿佛把我们带回了三年前的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。
2022年2月4日,冬奥会的开幕式上,44个穿着虎头衣、脚蹬虎头鞋的孩子们,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到鸟巢中央,在世界的注视下,演唱着奥林匹克会歌《奥林匹克颂》。他们的声音穿透了寒冷的空气,穿越了国界的束缚,让所有人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纯粹与震撼。那一夜,“阜平孩子上了冬奥会开幕式”的消息一时间刷屏社交平台,孩子们的面庞,带着一丝羞涩却也自信的笑容,成了所有人心头的暖流。而这背后,是一位老人,长期默默奉献,为这群孩子点亮了通往外部世界的灯塔。
邓小岚,阜平县马兰村人,2004年起,作为一位退休的北京市公安局老干部,她毅然决然地在北京与马兰小学之间往返,义务教授音乐。每年四季更替,风雨无阻,她日复一日地带着自己对音乐的热爱与对孩子们的关怀,把一颗颗音符撒播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。
展开剩余69%这一切的起点,要追溯到2003年。当年邓小岚回到马兰村,为烈士扫墓时,偶然碰到了几位村里的小学生。她与孩子们交谈时,惊讶地发现,许多孩子甚至不会唱歌。那些纯真却略显羞怯的眼神,让她深深感受到一种责任感,她决定要为这里做些什么。那时,马兰小学仅有四间漏风的破旧教室,但她并没有气馁,而是开始自筹资金,带回了那些在山村里极为罕见的乐器,如手风琴、小提琴等,并亲自指导孩子们演奏与歌唱。
音乐,便是她为孩子们打开的一扇窗。2006年,马兰小乐队正式成立,邓小岚带着孩子们走出了大山,走进了北京、上海等地的舞台。2013年,70岁的邓小岚发起了马兰儿童音乐节,村里的孩子们与来自各地的艺术团体一起演出,展示着他们对新生活的憧憬。更令人惊叹的是,2015年,她自己设计并筹集资金,在马兰小学旁的山坡上建起了一个三层的“音乐城堡”,其中的月亮舞台如今已经成为了孩子们最喜爱的表演场地。
而在她的心中,马兰的孩子们从来不是山中的囚徒,而是有着广阔天空的梦想家。每一次当她带着孩子们走出大山,她总是满怀期待地看着他们的眼睛,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渴望。为了让马兰的孩子们走得更远,她不断为学校争取资金,改善教学设施,推动马兰村的基础建设。无论是改变旱厕、改善垃圾处理,还是为孩子们修建公路,邓小岚始终如一地为这片土地、这群孩子做着她力所能及的一切。
而在邓小岚心中,马兰村,不仅仅是她的家乡,它承载着她父亲邓拓的记忆,承载着那个抗日战争时期的峥嵘岁月。她的父亲曾是《晋察冀日报》的社长,那个时代的马兰村,是《晋察冀日报》报社的驻地之一,也有着许多英勇的马兰村人用鲜血和生命保护了这片土地。邓小岚的出生,也正是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。每当她回忆起这些往事,心中总是充满了感恩与深情。
然而,时光如流水,岁月无情。邓小岚在为马兰村和孩子们奉献了一生之后,于2022年3月19日,突发脑血栓,不幸离世,享年79岁。她的离去,无疑是马兰村的一大损失,但她的精神和她的音乐,将永远留在这里,永远在这些孩子们的歌声中回响。
邓小岚用她的坚韧与执着,深深扎根在太行山脉的深处,留下了一片片花开四季的芬芳。而马兰的孩子们,在她的悉心栽培下,也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。不仅有孩子们在大学中学习艺术,也有许多曾经的学子,成为了未来艺术教育的传播者。
“马兰的歌声将一直延续下去。”这是邓小岚的信托,也是她生前不懈奋斗的结果。今天,马兰的孩子们已经不再是那个只会低头羞涩的山村孩子,他们的声音已经飞出了大山,飞向了更大的世界。
愿马兰的花朵,在岁月的风雨中继续绽放,愿每一个曾受到邓小岚温暖和关爱的孩子,都能够以她为榜样,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全国股票配资公司,走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。
发布于:山西省